漲知識丨端午節的習俗
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,又稱端陽節、午日節、五月節等。“端”字有“初始”的意思,因此“端五”就是“初五”。而按照歷法,五月正是“午”月,因此“端五”也漸漸變成了“端午”。
【賽龍舟】
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,在我國南方很流行,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,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。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【熙游避災】
《金史 禮志》上載:每年重五、中元、重九三個節日里,皇帝要舉行拜天之禮。行過拜天禮后,宮廷要進行騎馬打球、射柳的游戲。
古時,老北京有熙游避災的習俗。自明代起老北京人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上午要去天壇,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;下午要去金魚池、高粱河、滿井或東苑等地游玩。
【掛艾虎】
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,也作裝飾品。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,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、保佑安寧。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,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。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,或剪彩為虎,粘以艾葉,佩戴于發際身畔。這一習俗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。
【佩長命縷】
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,或懸于門首,或戴小兒項頸,或系小兒手臂,或掛于床帳、搖籃等處,俗謂可避災除病、保佑安康、益壽延年。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: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,系于臂膀;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,掛于項頸;五彩繩折成方勝,飾于胸前;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;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,敬獻尊長。此俗始于漢代。
【戴香包】
戴香包,香包又叫香袋、香囊、荷包等,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,有用碎布縫成的,內裝香料(用中草藥白芷、川芎、芩草、排草、山奈、甘松、高本行制成),佩在胸前,香氣撲鼻。
【避五毒】
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、惡日,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,所以才有了種種求平安、禳解災異的習俗。其實,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,人易生病,瘟疫也易流行;加上蛇蟲繁殖,易咬傷人,要十分小心,這才形成此習慣。
【飲蒲酒、雄黃酒、朱砂酒】
飲蒲酒、雄黃、朱砂酒,以酒灑噴。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以菖蒲或鏤或屑,以冷酒。”蒲酒味芳香,有爽口之感,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、朱砂等。又以其灑墻壁門窗,以避毒蟲。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在小孩額上畫“王”字,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,以用虎辟邪。
【躲端午】
指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節。在漢族民俗中,農歷五月俗稱毒月。農歷五月五日為惡日,禁殺生,行房事。
【跳鐘馗】
自晉代以來跳鐘馗、鬧鐘馗,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。到了清代,江南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,以期驅邪除害、祛兇引福。
【懸艾葉、菖蒲、蒜頭】
艾、菖蒲和蒜被稱為“端午三友”。南北朝時,端午又稱為“沐蘭節”,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。古時,人們缺乏科學觀念,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,于是,端午節這天,人們以菖蒲作寶劍,以艾作鞭子,以蒜頭作錘子,又稱為“三種武器”,認為可以退蛇、蟲、病菌,斬除妖魔。